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條短片,介紹了一本名為《原子習慣》的書,內容關於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這本書提到,建立習慣的關鍵並不是意志力的問題,單靠意志力來養成習慣並不夠,更重要的是認定我們的身份。例如,當你想要開始跑步的習慣時,你必須認定自己是一個喜歡運動的人,否則很難每天熱衷地完成。
基督徒建立每天靈修、讀經的生活,豈不是應該同樣道理嗎? 我們很多時候把焦點放在如何做、怎樣做,做不到是不是自己太軟弱等問題,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問題的核心:我們是誰? 為什麼我們這身份要這樣做? 基督徒是天父的兒女,我們是否願意親近祂? 是視祂為苛責嚴厲的父親,終日誠惶誠恐、想敬而遠之,還是深知自己是祂寶貝的兒女,喜歡親近這位也願意親近我們的神呢?
接著,這本書提到有四個步驟可以建立生活習慣,我會嘗試套用在建立靈修讀經的生活上:
1. 提示:這是觸發習慣的信號,可以是環境中的某個東西或特定的時間。當你希望建立多喝水的習慣,可以在四處張貼「見字飲水」的提醒,同時也要讓這個習慣容易進行,可以在不同地方放置瓶裝水或水壺,讓自己看見便可以即時取來喝。基督徒家裡應該不止一本聖經,可以在睡房、客廳,甚至飯廳都放置,使自己接收到更多提醒讀經的信號。
2. 渴望:這是驅動習慣的動力,是你想要執行這個習慣的渴望或衝動。作者建議,可以將自己的渴望與要建立的習慣連結起來。例如,有人喜歡追韓劇,可以在跑步機前播放,讓自己一邊看一邊跑,讓看劇的渴望帶動跑步。當然,我們不會一邊看劇一邊靈修,但不少基督徒喜歡每天喝一杯咖啡,我們可以在喝咖啡的同時,悠閒地閱讀聖經,安靜默想。
3. 反應:這是你實際採取的行為或動作,也就是習慣本身。習慣的實踐方式不要定得太艱巨,可以先以「兩分鐘定律」開始,就是把習慣先以細小、易於實踐的方式開始。我們固然希望有長達半小時的安靜時間,但也不要輕看短時間開始的重要性,生活規律正是由微小、不斷重複的行動累積建立而成。
4. 獎勵:這是你執行習慣後獲得的正面結果或好處。它強化了習慣,讓你想要重複它。當然,這獎勵不能與你的身份信念相違背。若要建立跑步強健身體的習慣,總不能每天跑步完便去大吃大喝,這與追求健康的身份並不相符。所以,作為天父的兒女,靈修後的獎勵當然不是放縱情慾的機會,但可以是吃一顆自己喜愛的糖果,或玩一局Candy Crush,我相信也是可以的。
若你還在掙扎著每天靈修讀經,希望上述的方法能幫助你。
趙偉初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