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本書的題目,作者是某大教會的牧者,以自己牧會的經驗,分享教會增長理念和具體策略,如何在短短六年內,由 200 人的堂會增長至
2,000 人,儼如一本治會指南。我記得從神學院剛畢業的時候,適逢香港教會界又大力推介「直奔標竿」一書,並開辦研討會,學習馬鞍峰教會成為超級大型教會的秘訣,特別落在人數瓶頸階段的堂會,藉此希望尋求良方使教會人數有所突破。
過去兩年,教會同樣經歷由 200 多人增加到 1,800 多人,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什麼教會增長,曼宣只是適逢移民潮出現,默默地做教會應該做的事而已。當中更談不上有什麼秘訣或策略,甚至不少人認為我們招呼不週,關顧不夠云云。曼宣實在有太多不足,我們沒有足夠的財力,可以多聘牧者應付牧養的需要;我們未發展出完善的牧養架構及系統,可以馬上滿足不同屬靈狀態、又來自不同背景的信徒;我們也沒有魅力型領袖,可以吸引會眾注意力,讓他們覺得常常被激勵。
我們同樣經歷人數增加,但與文章開始時候提到的那種教會增長有很大的分別。我相信那從 200 到 2,000 的教會,是在推動一個小組運動下,循序
漸進地人數增加,況且原先的 200 人是經過鼓勵和訓練,當中有不少人願意起來承擔,才有這樣顯著的突破。反觀我們的境況,疫情剛緩和,我們
原本沒有多少事奉人員,但卻在短短兩年來增加到現在的人數,試問教會突如其來 1,600 人,可謂彼此都是新朋友,這又如何回應得了每一個會眾的個別需要。以曼宣有限的資源和能力,縱然背後聽到不少呼聲或埋怨,同工們只能忍痛、默默地作工,接受未能回應所有訴求的事實,並繼續專注於我們領受,認為教會需要按緩急先後處理的問題。
我相信神給每間教會的特質都不同,所遇到的機會也有不同,教會與教會之間可以彼此學習,但卻不能用一套策略,希望能放諸四海皆準。我們固然有自己過去教會生活的經驗,有人享受團契生活的溫馨氣氛,也有人懷念以前牧者貼身的關顧,我相信神給我們那些美好的教會生活,不是用來比較或評價其他教會,而是要我們感恩,並反思可以怎樣把那些美好的特質,謙卑地為現在參與的教會付出,同心建立神的家。
在此,我要感謝所有事奉人員無私的付出:
疫情前一直在曼宣聚會的兄姊,我相信面對教會急劇的轉變,你們很努力地適應,我為你們願意承擔不斷增加的工作量感恩;而過去兩年多才來到英國的兄姊,你們願意很快便投入曼宣,並積極參與事奉,感謝主使你們分擔了眾多的事奉需要。願主親自報答你們的勞苦。
趙偉初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