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剛過去的華宣傳道人退修營中,我分享了一本關於一隻小喜鵲與巖石山的的繪本,這故事在過去一直提醒著我並溫暖著我。甚麼是真正的陪伴呢?
在一次很偶然的相遇下,小喜鵲知道巖石山一座已孤寂了幾百年的山,一個朋友也沒有,小喜鵲阿利成為他第一個朋友,這個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探望他,每次的探望除了分享小喜鵲在外面的所見所聞外,小喜鵲還會為他帶來一顆種子,更會為巖石山介紹朋友。年復年過去,巖石山上一再是一座光禿禿的山,慢慢地成為一座綠意盎然的山,山上也開始有雀鳥居住,成為一座熱鬧、有生命力的山。然而,小喜鵲再也沒有出現,他的後代帶來他已去世的消息,巖石山永遠不會忘記他的第一位朋友。
生命中我也曾遇見好多位這樣的小喜鵲,靜靜地聽我分享,永遠看見我身上發光的點,每一次的對話,總帶給我希望,讓我能從那個自卑、孤單的狀態,慢慢長大,成為一個陽光開朗的自己。因為有人願意聽,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。因著有人同行,可以暫時卸下武裝與堅強,允許自己軟弱與依靠。即便在順遂的人生,也總有遇到困境時。困境面前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狀態與需要。有人想「趕快解決問題」、有人想「好好宣洩一番」,也有人只想「遠離人群」、或希望「安靜的陪伴」。
最近因為讀書組的緣故,我看了《陪伴心理學》這本書,書中提到陪伴人的過程不是為了立即解決問題,真正的陪伴,不是一種「給」,而是一種「接」。陪伴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在安心的關係中被接住,可以慢慢的接觸自己、理解自己、辨識自己。我們大多數人都擁有幫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只是有時候在困境中這些能力暫時被凍結了起來。當然,在陪伴的過程中,要有界線,不要因為陪伴而耗竭自己全部的情緒能量。「畫出界限」並非是「自私」的表現。「自私」的做法是自我中心的只為自己著想,認為另一個人的事情關我什麼事,採取不聞、不問、不關心的態度。「畫出界限」是,我知道我和你是不同的,我的感受與需求不會是你的感受與需求,因為我知道這樣的不同,所以我尊重與包容你所呈現出的模樣與狀態,但這不會干擾我,我仍知道自己的立場與角色,甚至是我的感覺與想法。
有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段文字,我覺得很好,就作為此篇分享的總結吧。
陪伴
是保持靜止,
而非急著向前行;
是發現沉默的奧妙,
而非用言語
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 ;
是用心傾聽,
而非用腦分析 ;
是見證他人掙扎歷程,
而非指導他們脫離掙扎;
是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,
而非幫他們解除痛苦;
是敬重失序與混亂,
而非加強秩序與邏輯;
是與另一個人
一起進入心靈深處探險,
而非肩負走出幽谷的責任。一步一步跨過。
摘錄自/ Alan D. Wolfelt
李萍牧師